同義詞 陽朔(廣西桂林市下轄縣)一般指陽朔縣
聲明
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;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,歡迎您與百科地理組一起交流。
陽朔,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,屬桂林市管轄,縣城距桂林市區65公里,獨特秀美的山水風光得到了“陽朔山水甲桂林”的美譽(出自吳邁詩《桂林山水》)。建縣始于隋開皇十年(公元590年),距今已1400余年。全縣總面積1428平方公里,有耕地2萬公頃,全縣總人口30萬人,轄6鎮3鄉,有漢、壯、瑤、回等11個民族。[1]  2014中國最美麗縣名單中, 陽朔以秀領天下美居第一,也有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。電影《 劉三姐》的播出更使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,聞名海外,僅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就為當地創造800萬的收益。[2] 
  • 中文名稱

  • 陽朔縣

  • 外文名稱

  • Yangshuo County

  • 行政區類別

  • 省管縣

  • 所屬地區

  •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

  • 下轄地區

  • 6個鎮、3個鄉

  • 政府駐地

  • 陽朔鎮縣前街1號

  • 電話區號

  • 0773

  • 郵政區碼

  • 541900

  • 地理位置

  • 桂林市區東南面

  • 面    積

  • 1428平方公里

  • 人    口

  • 30.83萬人(2010年)

  • 方    言

  • 西南官話-桂柳片-桂林話、桂北平話

  • 氣候條件

  • 亞熱帶季風氣候

  • 著名景點

  • 漓江、遇龍河圖騰古道、蝴蝶泉、印象劉三姐

  • 機    場

  •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

  • 火車站

  • 陽朔站

  • 車牌代碼

  • 桂C

  • 特產 小吃

  • 金桔、遇龍堡桂花酒、木犀清露

  • 醫    院

  • 陽朔縣人民醫院, 陽朔縣中醫院

  • 民間藝術

  • 彩調 桂劇

  • 文物古跡

  • 新石器時代遺址 古城墻址

  • 農作物

  • 水稻 苧 黃麻 花生芝麻糖蔗

  • 礦    產

  • 錳、鉛、鋅、銅、鐵、鋁土

  • 行政代碼

  • 450321

  • 客棧推薦

  • 易素慢生活客棧、易素西街客棧

  • 酒店推薦

  • 興坪半山云水旅居酒店

陽朔縣歷史沿革

編輯
<span title="" class="BMap_Marker BMap_noprint" style="background: url("http://api0.map.bdimg.com/images/blank.gif"); 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border: 0px currentColor; border-image: none; left: 379px; top: 88px; width: 19px; height: 25px; position: absolute; z-index: -4956908; cursor: pointer; -moz-user-select: none;" unselectable="on" "="">
? 2016 Baidu - Data ? NavInfo & CenNavi & 道道通
桂林陽朔縣
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。
西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陽朔為屬荊州零陵郡。東漢,屬荊州零陵郡,為始安侯國地。
南朝宋泰始年間(466—471年),改始安郡為始建國,熙平縣屬其轄地。
隋朝開皇十年(590年)縣治由熙平遷今陽朔鎮,縣衙建于羊角山下,以“羊角”諧音“陽朔”為縣名。陽朔縣因此得名,該名歷經各朝,流傳至今。
唐朝武德四年(621年),分陽朔縣增置歸義縣,與陽朔同屬桂州轄地。
漓江水路
貞觀元年(627年),[3]  撤銷歸義縣并入陽朔縣,為嶺南西道桂州轄地??h治在今白沙鎮的舊縣村南側。
北宋大觀元年(1107年),改桂州為靜江府。陽朔屬靜江府所轄。
元朝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改靜江府為靜江路,陽朔屬靜江路。
明朝洪武初年,改靜江路為桂林府,陽朔縣屬桂林府。
清朝陽朔仍屬廣西桂林府。
民國2年(1913年)廢府設道。陽朔屬桂林道,桂林道后改為漓江道。15年(1926年)漓江道廢,陽朔直屬廣西省。19年(1930年)屬廣西桂林第八行政公署(桂林專區)。34年(1945年)屬廣西省第八區(桂林專區)。38年(1949年)8月屬十一(平樂)專區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仍稱陽朔縣,屬桂林專區。1968年4月陽朔縣屬桂林地區。1981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劃歸桂林市管轄,成為市轄縣,縣治不變。[1] 

陽朔縣行政區劃

編輯
陽朔縣城區
陽朔縣治地陽朔鎮。轄陽朔、白沙、福利、興坪、葡萄、高田等6個鎮金寶、普益、楊堤等3個鄉,99個行政村(居民區)和6個社區,944個自然村(居)民組。
1961年5月,將7個人民公社分為17個人民公社(鎮),公社以下仍設生產大隊和生產隊。
1962年8月,撤銷17個人民公社,設立7個區,共轄97個鄉級組織。
1968年3月,組成陽朔縣革命委員會,撤銷7區1鎮,建立10個人民公社(白沙、福利、興坪、葡萄、金寶、高田、普益、楊堤、城關、陽朔鎮),103個大隊,1574個生產隊。
1981年2月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,成立陽朔縣人民政府,公社、大隊成立管理委員會,生產隊成立隊委會。全縣10個公社,共轄105個大隊,2183個生產隊。
1984年10月政社分開,全縣10個人民公社改為10個鄉(鎮),同時將105個大隊改為105個村(居)民委員會。至1985年末,全縣轄6個鄉(城關、葡萄、金寶、高田、普益、楊堤,4個鎮(陽朔、白沙、福利、興坪),110個村(居)民委員會,962個自然村(街),2314個村(居)民小組。
2002年末,全縣共有3個鄉、6個鎮,99個行政村(居民區)和6個社區,944個自然村(居)民組。

陽朔縣地理環境

編輯

陽朔縣位置

陽朔縣位于[4] 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,桂林市區南面,地處東經110°13′-110°40′,北緯24°28′-25°4′。 東鄰恭城縣、平樂縣,南鄰荔浦縣,西界永??h、臨桂區,北與靈川縣雁山區接壤,縣域面積1428.38平方公里。

陽朔縣氣候

陽朔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,熱量豐富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,溫和濕潤,四季分明??h內巖溶地區和低海拔地區夏長冬短,東北、西南部高海拔山區冬長夏短,春秋適中。氣候受季風影響,一年的旱、澇、冷、熱變化大。
氣溫
  
據陽朔縣氣象局觀測資料統計,1981年至2000年,年平均溫度19.5℃。最高是1998年,年平均氣溫20.4℃;最低是1984年,年平均氣溫18.3℃。1月最冷,月平均氣溫8.9℃;7月和8月最熱,月平均氣溫28.3℃。每年5-9月,各月平均溫度都在20℃以上。歷年年極端最高氣溫都在35℃以上,其中最高達38.8℃(1990年8月31日);歷年年極端最低氣溫大都在1.0℃以下,其中最低為-2.1℃(1991年12月29日、1999年12月23日)。[5] 
雨量
  本縣年降雨量的分布,山區多于平地,并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,
陽朔縣
東北、西部山區在1700毫米以上,東南部在1500毫米以下,其它地區為1600毫米左右。歷年平均降雨量(1981-2000年)為1560.0毫米,最多年份1994年達2001.9毫米,最少年份1988年達1074.0毫米。每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月-8月,占全年降雨量的70%左右,而9月至次年2月僅占全年降雨量的23%-27%。月降雨量的分布很不均勻,最多為5月,月平均降雨量289.5毫米,占全年的18.5%,其次為6月,月平均降雨量為227.7毫米,占全年的14.6%。雨量最少是11月和12月,分別為58.4毫米和35.7毫米,各占全年的2%-4%。由于降雨年際、月際變化大,時空分布不均,水、旱災害頻繁,內澇最多的是葡萄鎮。
  霜雪
  陽朔
陽朔縣
平均初霜日為12月11日,平均終霜日為1月23日。霜期平均43天左右,每年無霜期平均310天以上。年均初雪日為1月25日,平均終雪日為2月8日,雪期平均日數為16天,80%的年份沒有積雪。
  氣壓
  1981-2000年,本縣年平均氣壓為997.9百。1987年最高,為999.3百帞,1985年最低,為996.4百帞。月平均最高氣壓出現在12月和1月,為1007.1百帞和1006.5百帞,月平均最低氣壓出現在7月,為988.7百帞。
  風
  
 本縣季風明顯,盛行風向為西北風和東南風,且風向季節變化明顯,1-3月受冬季風影響,盛行西北風,6-8月受夏季風影響,東南風較多,4-5月和9-10月上半月,為冬夏季風過渡季節,風向常呈南北交替狀態。1981-2000年,年平均風速為1.2米/秒,1-2月為1.3米/秒,其余各月均為1.0-1.2米/秒。瞬時風力一般在3級以下,最高達12級,但出現機率小。每年夏季均有大風出現,陣風風速達20米/秒。
  日照
  
 1981-2000年,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429.7小時,日照百分率為33%,但日照季節變化較大,1-4月多年月平均日照時數均在70小時以下,特別是2、3月,平均日照時數只有43小時左右。5月份日照開始明顯增多,月平均日照時數均在100小時以上,8月最多,月平均日照時數為204.4小時,最多的8月與最少的2月平均之差達164.0小時。

陽朔縣資源

編輯

陽朔縣土壤資源

陽朔縣
據縣農業區劃辦提供的資料,1993年進行土地資源勘察,全縣土地總面積14.2848萬公頃(214.26萬畝),其中可利用土地面積10.5226萬公頃(157.84萬畝)。
  在可利用土地面積中,耕地面積2.0113萬公頃(30.17萬畝),園地面積7400公頃(11.10萬畝),有林面積3.5793萬公頃(53.69萬畝),已養殖的水面面積680公頃(1.02萬畝),荒山荒水荒灘荒地面積1.4533萬公頃(21.8萬畝)?;纳交牡刂饕植荚跂|北部和西南部兩側山地及中部丘陵地帶,海拔不高,坡度不大,便于開發利用。
  根據土壤普查表明,本縣土壤種類多,共有125個土種,耕地土壤理化性狀較好,有機質含量較高,有機質含量在2.5-4%之間,酸堿度適中PH值在6.5-7.5之間,質地多屬壤土和沙壤土,沙土和粘土面積小,耕層厚度多在12-18厘米之間。這些土壤,耕性良好,宜種宜肥性廣,作物高產穩產。

陽朔縣礦產資源

  至2002年末,已發現的礦藏資源,金屬礦有鉛、鋅、銅、鐵、錳、鋁土,非金屬礦有重晶石、大理石、石灰石等。鉛、鋅礦主要分布在興坪鎮的老廠、咸水、鐘家、大源林場的寶峰山一帶,儲量60萬噸左右。銅礦分布在金寶鄉的大蘇、小蘇、三岔、徒廠河以及興坪鎮的老廠一帶,儲量約1.4萬噸。鐵礦主要分布在楊堤的下龍、高田的沙子溪、金寶的大橋一帶,儲量30余萬噸。錳礦分布在福利青鳥一帶,儲量30萬噸左右。汞礦分布在高田安定一帶。鋁土礦分布在楊堤的下龍、土嶺一帶,儲量8萬噸左右。大理石主要分布在興坪的水洛、白沙的楓木坳、福利的屏山等地。重晶石分布在陽朔鎮的樟桂和金寶的青龍口一帶。石灰石等遍布全縣。

陽朔縣水資源

全縣有水資源21.33億立方米,其中地表水14.5億立方米,地下水6.82億立方米。農業用水0.9億立方米,人畜飲用和工礦企業用水0.16億立方米,總用量1.07億立方米,僅為5.02%,尚有95%未利用上。福利鎮矮山有溫泉1處,水溫29.8℃-31.8℃,水流量每秒2.5-2.68升,尚未開發。
  理論蘊藏量8.38萬千瓦,可開發的4.02萬千瓦,至2002年已開發0.364萬千瓦。
  全縣主要河流17條,總長243.78公里,總集雨面積1294.97平方公里,共約有地表水13.23億立方米。
  漓江是陽朔最大的河流,發源于興安縣華江鄉貓兒山東北面的老山界南側,海拔1732米。主流烏龜江,南流中西接龍塘江,東納黑峒江。三江匯合后稱大峒河,往南流至司門前與黃柏江、川江匯合稱大溶江,大溶江流至榕江鎮附近與靈河匯合始稱漓江。漓江流至平樂鎮北與恭城河匯合,全長164公里,平樂鎮以下稱桂江。
  漓江陽朔段北自雁山區草坪鄉冠巖入境,南至普益鄉馬草坪出境,縣境內流長69公里,河谷深切400米,有大小灘38個。
  漓江兩岸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巖溶峰林地貌,也是廣西最美麗的河段。1978年前,漓江是陽朔最主要的水路運輸航道。改革開放后,已成為旅游航道,每天均有數百艘機動船只載數千名游客從桂林航行觀景至陽朔。
  地表水的分布,山區比平原豐富,流域面積大的還有金寶河、遇龍河、烏龜河、大源河,分別為176.215平方公里、158.476平方公里、133.984平方公里、129.233平方公里。年徑流量:金寶河1.839億立方米,遇龍河1.610億立方米,烏龜河1.571億立方米,大源河1.234億立方米。2002年,遇龍河已開發成為旅游者漂流勝地。
  陽朔縣地下水儲量約68176立方米,可采量豐富。分布情況是:興坪鎮西塘地下河流至冠巖注入漓江長達10多公里,沿岸地下水深埋10多米,水量較豐富;白沙鎮佛巖地下河出口流量500立方米、筆架山地下河出口流量300立方米;高田鎮龍門下降泉流量123.8立方米、平塘下降泉流量52立方米;葡萄鎮翠屏地下河出口流量50.9立方米、大坪陽公山下降泉流量50立方米。全縣50米以下地下河共有26處,其特點是:含水層埋藏較深,厚度也大,可利用灌溉農田。

陽朔縣動植物資源

主要動植物有170多種。
  其中魚類110種,兩棲類7種,爬行類17種,鳥類21種,哺乳類18種。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穿山甲、果子貍、原雞、蛤蚧、麝等。
  植物主要有菌類、地衣類、蕨類、棵子植物和被子植物。其中較珍稀的靈香草、青天葵、月月桂、古巨榕、黃蘭花、觀光木、雞屎楊梅、竹柏、長枝油杉等。用材林以松、杉、毛竹為主,經濟林以油茶、油桐為主,水果以沙田柚、柑橙、金桔、柿子、板栗為主,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,油料作物以花生、芝麻、油茶為主,經濟作物以甘蔗、青麻、檳榔芋為主。

陽朔縣旅游資源

  陽朔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。自然景觀主要是山、水、巖洞、古榕等;人文景觀主要是亭、臺、樓、閣、石刻等。
  全縣可供觀賞的大小山峰數百座,一條十分誘人的漓江河,30多個巖洞,10多處樓臺亭閣,近百處石刻,一株令人流連忘返的千年古榕。分5大景區、150余處景點。1986-2002年,新開發的著名景點有蓮花洞、碧蓮洞、聚龍潭、世外桃源、劉三姐水上公園、濱江公園、蝴蝶泉、遇龍河、田家河等。

陽朔縣經濟

編輯

陽朔縣農業

陽朔農業發展
農業是陽朔縣國民經濟的基礎。1985年國民生產總值12835萬元,農業總產值6562萬元,占51.13%。農業不僅為27萬人民提供糧食,而且為85%的輕工業企業提供原料(其產值占輕工業總產值的94.3%),為85%的出口商品提供貨源,直接間接來自農業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24.8%,工業品69%銷往農村市場。
農作物以糧食為主。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。1985年早、中稻播種面積占耕地面積61%。糧食產量中,稻谷占96%。其次是苧麻、黃(紅)麻、花生、芝麻、糖蔗等經濟作物,種植6.3萬余畝,占耕地面積21%。
民國26年(1937年)全縣糧食總產量3304萬公斤。民國34年日軍入侵,兵荒馬亂,田地荒蕪,糧食總產量只有730萬公斤,平均每人有糧60公斤。1949年糧食總產量3123萬公斤,人均產糧255公斤,人均有糧229.5公斤,人均產值155元。
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中,糧食總產量每年平均遞增3.3%,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遞增3.1%。
1985年畝產、總產和總產值分別比1978年增長39.18%、21.75%和35.1%。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都遞增5.2%。農業商品產值(按現行價計算)總計3359萬元,商品率37.52%。其中農業(種植業)1605萬元,商品率28.47%,林業177萬元,商品率47.44%;牧業1228萬元,商品率72.20%;副業273萬元,商品率25.61%;漁業76萬元,商品率43.44%。[6] 

陽朔縣工業

建國前,陽朔縣只有手工業,憑借簡陋的工場和簡單的工具從事生產。主要有紡織、縫紉、彈花、印染、制糖、釀酒、榨油、鐵器、木器、竹器、陶器、金銀器、造紙、印刷、制革、制筆、草編、建筑、修理、雕刻、榨米粉、做面條、磨豆腐等行業。產品主要在縣內市場銷售。唐代麻織桂布是主要貢品。豆腐乳遠銷香港、澳門等地。食油每年出口約350噸,銷往梧州等地。黃片糖年產約15噸,部分銷往荔浦、平樂、桂林。粗紙年產約50噸,少量銷往平樂、荔浦、桂林等地。民國38年(1949年),全縣工業總產值62.48萬元。
建國初期,由于手工業勞動力向農業轉移,生產下降,總產值從1950年的66.99萬元減少到1952年的58.4萬元。在社會主義改造中,工商業者、小商、小販65人組成白沙酒廠、永光油廠、群生染廠3家公私合營工業。小手工業者組成鐵木、車縫、紡織、棕麻、豆腐、綜合等集體所有制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0個,社員887人;生產合作組12個,114人;供銷生產合作社1個,20人,占從業人數的95.4%。水上船民組成造船和修理組1個。至此,城鎮手工業生產納入集體生產的軌道,私有制手工業幾乎全部消亡。
1958年至1978年,凡私自加工、出售產品者,被視為“野馬副業”、“資本主義尾巴”而遭到大批、大剎。1979年后,允許個體經營、聯戶經營和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,糧油加工、被服加工、食品飲料、機械修理、竹木陶器、工藝美術、化工建材、印刷、五金、采礦等個體手工業和工業企業相繼出現。1982年40戶75人,1985年發展到244戶504人,產值154萬元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.6%。
1958年始辦公社工業。70年代興辦“五小工業”,集體工業逐步發展為農具、木器、五金、修理、被服、化工、建材、工藝美術、陶器、機電、食品、編織等小型工業企業。
1985年,全縣集體工業包括縣屬二輕工業、供銷社辦工業、街道辦工業、鄉(鎮)辦工業共57家,產值592萬元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1.59%。其中二輕工業企業占集體工業總產值的35.6%,供銷社辦工業企業占8.4%,街道工業企業占29.9%,鄉(鎮)辦工業企業占26%。
1952年創建的陽朔火電廠和醬料廠,1953年興辦的糧食加工廠和1956年開辦的糖果廠,為陽朔縣第一批國營工業企業。1957年產值85.97萬元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9.38%。
1958年至1960年,縣財政投資105.61萬元,開辦農械廠、印刷廠、炸藥廠、白沙化工廠、造紙廠、煉鐵廠、磚瓦廠、水泥廠、竹器廠、陶器廠、棉紡廠、肉精廠、鉛鋅礦等一批地方國營工業企業,同時把公私合營的酒廠、油廠、染廠和集體所有制的陽朔鎮車縫社(被服廠)、建筑工程隊過渡到全民所有制。1959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345.9%。1961年調整時,除農械廠、印刷廠、酒廠、鉛鋅礦外,其余相繼下馬。被服廣、建筑工程隊退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集體辦。1962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59年下降59.4%。
1966年至1976年,先后興辦糖廠、化工廠、炸藥廠、農藥廠、水泥構件預制廠、肥皂廠、耐火材料廠、汽車修配廠、木器廠、罐頭廠、香料廠、磷肥廠、自來水廠、大理石廠。1977年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428.4%。
1979年后,根據原料、資金、技術、產品質量、銷路、虧損和污染等情況,對原有工業企業實行關、停、并、轉?!?a target="_blank">文化大革命”期間辦的工廠60%被迫關閉。鉛鋅礦、化工廠、農藥廠因廢水污染農田和漓江而停辦。水泥構件預制廠、肥皂廠、耐火材料廠、汽車修配廠、木器廠因產品質量低劣、經濟效益差而下馬。國營工業總產值1980年比1978年下降12.67%。
1985年,全縣共有國營工業企業31家,總產值1996萬元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2.79%。其中獨立核算企業16家,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7.4%,占國營工業產值的78.86%;上交稅利總額204萬元,比1978年增長32.46%;全員勞動生產率11398元,比1978年增長83.81%。[7] 

陽朔縣交通

編輯
陽朔縣交通地圖
陽朔縣城距桂林市僅65公里,有二級公路相連,南至柳州、南寧、北海,東南可達梧州、廣州,陽朔至廣州的二級公路全線貫通,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已通車,在陽朔境內留有葡萄、白沙、高田三個出入口,沿高速公路可以直達桂林城北、漓江景區。
水路運輸上至桂林,下達平樂、梧州、廣州,可常年通航,縣內有碼頭5座;鐵路運輸可依托桂林通往全國各地,桂林市鐵路北接京廣復線,南連黔桂、桂柳動脈,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。
民航可依托桂林兩江機場與國內、國際大中城市相通,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現已開通航線50多條,可直航北京、廣州、上海等城市,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000萬人次,從廣州乘飛機至桂林只要45分鐘,方便快捷。鐵路方面,已建成貴廣鐵路通過陽朔縣并設站。

陽朔縣文物古跡

編輯
新石器時代遺址
1960年,桂林市張益桂等在高田大壩巖、叫化巖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陶沙片、石器、螺殼化石等。1982年桂林市文物考察隊和縣文物管理所開展文物普查,發現白沙鎮扶龍村塘后山洞、葡萄鄉下寨村英布山漏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片、打制石器、動物骨骼化石、螺殼、蚌殼化石堆積層。
古城墻址
熙平縣城遺址位于興坪鎮獅子嵅內,建予吳甘露元年(265年),廢于南朝梁代,前后共200多年。古城遺址群峰環繞,如天然城墻。遺址中殘存的古磚古瓦碎片和墻基仍依稀可見?!袄衔菡?、“跑馬道”的名稱也還在群眾中流傳。
歸義縣城遺址位于白沙鎮新寨村旁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貞觀元年(627年)廢。遺址為正方形,有東、南、西3門。城墻為土筑,現存高約3米,厚約6米,周長約800米。城內除東北角有2戶人家和1個小果園外,其它開辟為農田,面積30余畝。
古樂州城遺址在福利雙橋村南漓江邊數十畝稻田之處。置于唐武德四年(621年)。城南為白面山,北為雙橋樹,西北臨馬頭江。城墻土筑,除東西兩段崩塌外,其余較完整,開東、西、北3門,城墻厚6米,高約5米,周圍長700米。古城北郊,現留存有有鑿馬槽10余個。傳為當時的馬棚。

  
古城墻
元至正七年(1347年)始筑陽朔城垣,開四門。明、清兩代繼續增高完善東、西,南、北城墻。民國拆城墻以筑碉堡,至解放前夕,東城墻保全,南城墻基本完好,西城墻僅存一小段。當時縣城東西約500米,南北約900米,居民不滿300戶。建國后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,使城區擴大數倍,面貌煥然一新。東城墻予1979年拆除,辟為旅游停車場和濱江大道,現保存南薰門和一小段城墻,青陽門照原樣東移8米,城門上用鋼筋水泥結構改建幟江樓。[8] 

陽朔縣民間藝術

編輯

陽朔縣戲劇

社日
歌樂、齋醮,是陽朔縣民間最初出現的表演藝術。清康熙年間起,相繼建成福利行宮戲臺、興坪武圣宮戲臺、高田關帝廟戲臺、縣城江兩會館等24個戲臺,戲曲演出頗為活躍。

陽朔縣桂劇

清咸豐六年(1856年),龍潭徐大德創辦“寶華群英桂劇科班”,后人稱“寶字科班”,陽朔始有桂劇正式班社。清末民初,陽朔、白沙、福利、興坪、高田等圩鎮出現“玩字班”。民國21年白沙增辦“瑞英樂科班”(稱瑞字科班),26年縣城在江西會館成立“壽陽劇院”。兩個戲班分別在陽朔縣和桂林附近各縣巡回演出10多年,33年至34年因日軍入侵而散班。同時,各圩鎮、農村的桂劇班子也常有演出活動,桂劇有了發展。
建國后,1953年各區相繼成立業余文工團,原有桂劇班子上演桂居4傳統劇目,文化部門搜集整理傳統劇目,桂劇有了新生。1957年后因演現代戲,桂劇上演不多?!拔幕蟾锩逼陂g,傳統戲劇被認為是“帝王將相、才子佳人”占領舞臺,桂劇絕跡。1976年,業余桂劇團隊恢復活動,至1985年有白沙、福利、興坪、高田等地組織了13個業余桂劇團,其中白沙、福利兩鎮桂劇團為半工(農)半藝桂劇團。
1969年,成立陽朔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(后簡稱文藝隊),屬文教局領導,1979年后以演桂劇為主??h文化局開辦文藝小小班兩期,共30多人,培訓小演員充實了文藝隊。1982年參加桂林市戲劇展覽周演出桂劇《包公牽驢》,獲創作、演出三等獎。1985年,縣文藝隊共有隊員44人,演員、樂隊、編導、舞臺美術力量較齊全,演出桂劇劇目有《十五貫》、《秦香蓮》、《火焰山》、《胭脂》、《鄭小姣》、《花王之女》、《徐九經升官記》等20多個。

陽朔縣彩調

彩調又稱“花燈”、“調子”,是陽朔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,流行于各鄉村。民國4年至25年間縣境彩調已是興盛時期,稍大村莊都有彩調班子。較有名的師傅有高田的徐老友、城關的莫乃乃等人。24年高田富絹村開辦的“景發達科班”(稱景字科班),是較正規的科班,學藝一年,生、旦、凈、丑齊備。其他彩調班子,多是冬季或農閑排練,春節期間演出。25年后,縣政府借口彩調是傷風敗俗的“淫調”,曾下令禁演。
建國后,彩調獲得新生。1951年至1956年,白沙兆村源、高田富絹村陸續開辦多期彩調科班,其他村莊的業余彩調隊也先后成立,至1958年全縣有業余彩調隊112個,并掀起演唱彩調劇《劉三姐》熱潮。
1959年,成立陽朔縣文工團,成員30人,演出劇目《拾玉鐲》、《龍女與漢鵬》、《劉三姐》、《三月三》等。1960年文工團下放(解散)。
1965年8月,成立陽朔縣農村文藝宣傳隊,有15人,屬縣文化科領導。經桂林地區彩調訓練班培訓,學習中南五省現代戲會演推薦的《打銅鑼》、《補鍋》等一批劇目,回縣后深入農村山區巡回演出,傳播現代彩調劇。從此,全縣各業余彩調隊紛紛排演現代小戲。1966年底,因“文化大革命”動亂,縣文藝隊和業余文藝隊停止演出。1976年粉碎“四人幫”后,彩調又枯木逢春。次年,縣文化館舉辦4期訓練班,舉行會演、調演各1次,召開全縣第二次老藝人座談會。1979年,桂林地區在陽朔縣舉行地區業余文藝會演,陽朔縣創作
的現代彩調劇《考嫂子》等節目參加演出,業余演員廖艷蘭、朱貴鳳獲優秀演員獎。1980年召開第三次全縣老藝人座談會,縣文化館組織19人的演出輔導隊到農村巡回輔導,全縣業余文藝團隊發展到153個,隊員4300多人,春節共演出375場,觀眾達16.0萬人次。1981年、1982年,縣文化局組織代表隊參加桂林市曲藝會演和戲劇展覽周,彩調《蓮池會》獲創作、演出二等獎,《打貓賠兔》獲三等獎?!渡彸貢费輪T王福榮獲演員新秀獎。 1985年全縣有業余彩調隊84個,堅持業余、自愿、小型、多樣的原則,農閑排練,節日演出,活躍農村文化生活。

陽朔縣話劇

《鳳凰城》
民國15年,縣政府請上海啟明新劇社在縣城同樂戲院表演白話?。ㄎ拿鲬颍?,時間約3個月。同年暑假,中共桂林縣支部派一個話劇團到陽朔縣城,在粵東會館演出《劉姑的處境》、《殘年》等反封建長短話劇10余個,連演10天。從此,每逢紀念日各區小學便排演一些短小話劇,到桂林讀書的學生也回縣演出。1939年7月以后,在共產黨員教師組織下,陽朔國民中學師生在縣城廣場演出話劇《放下你的鞭子》、《桂花姑娘》、《人約黃昏》、《一家人》等劇目。1942年,由縣長組織演出《鳳凰城》。 1944年、1945年,興坪戰時青年服務隊和臨陽聯隊,在游擊區演出《農村曲》、《軍民進行曲》、《青紗帳》等。1947年,碧蓮表證中心校的教師和桂林師范實習生,演出大型新編歷史話劇《林沖夜奔》和木偶劇《一個銅錢》。福利中心校師生演出歷史劇《天國遺恨》。
建國后,縣、區、學校文藝隊曾演出《三代仇》、《青年一代》、《風華正茂》、《滿意不滿意》、《于無聲處》、《一絲不茍》等話劇。

陽朔縣歌舞劇

建國后,在舞臺上演出的有《白毛女》、《兄妹開荒》、《蚌殼舞》、《小二黑結婚》、《九件衣》等。《蚌殼舞》曾參加自治區會演。1958年,桂林地區舉行工交、財貿、農業三個系統文藝大會演,陽朔自編的歌劇《李老漢進城》參加演出。1966年,縣農村文藝宣傳隊移植演出歌劇《紅松店》、《王杰之歌》等。1975年,縣文藝隊創作演出七場歌劇《廖長有》和組歌《韋江歌》。[9] 

陽朔縣旅游景點

編輯

陽朔縣蓮花巖

據說南斯拉夫喀斯特地區有一巖洞,洞內有八盆酷似蓮花盆式的鐘乳石,就被列為“世界八大自然奇觀之一”。而興坪蓮花巖內卻有108盆,我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,堪稱世界頂級奇觀。蓮花巖距陽朔縣城32公里,位于興坪鎮白山底村。地下河可以通數公里之外的漓江?,F可供參觀的約600米長,最寬處25米、最窄處僅可一人側身低頭而過。洞中石蓮、石珠、石佛、石獸、石筍、石門、石窟、比比皆是,美不勝收。最精妙的是里面有108盆石蓮,而且都“浮”在水面上,一望無際。

陽朔縣山水園

山水園原為碧蓮峰東麓瀕漓江處一古道,道上不僅風景幽雅,且是觀賞周圍各景點的最佳處。道旁石壁上有數十處歷代石刻,其中有著名的“帶”字碑和“桂林山水甲天下,陽朔堪稱甲桂林”詩碑等精品。北端有鑒山樓、迎江閣等古建筑。這一帶現已辟為“陽朔文化古跡山水園”,2001年榮獲國家3A級景點。

陽朔縣富里橋

富里橋處遇龍河上游,石結構單拱,長30米,寬5米,高10米,筑于明代,距今約500余年歷史,造型美觀,水中倒影恰似一滿月。

陽朔縣遇龍橋

遇龍橋處遇龍河中游,陽朔境內規模最大、廣西橋梁史上著名的古橋梁建筑,為無漿干砌單拱,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。橋長59.39米,寬5米,高9米。橋體巍峨壯麗,兩側藤蔓累垂,古色古香。

陽朔縣大榕樹

陽朔大榕樹,位于陽朔縣的月亮山景區,是一棵千年古樹,樹圍竟有七米多,高達十七米,枝繁葉茂,濃蔭蔽天,所蓋之地有一百多平方米,是桂林陽朔的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。、

陽朔縣老寨山

老寨山盡管路途陡峭,依然吸引了不少攝影發燒友奮起攀登。老寨山海拔300余米,雖不高,卻有一千一百多個階梯。見到圓拱山門走上圓拱山門過后,接近頂處會見兩架鐵梯,順著鐵梯往上就能到達山頂。千萬別走錯路。在山頂遠眺,漓江在山腳下拐了個彎,一艘艘游船穿梭而過,遠處山巒疊嶂,分外妖嬈。
  尤其傍晚時分,對岸那幾經滄桑形成的“大河背”數千畝沖積小平原,連綿山巒在夕照中一片微紅,微紅中透出點點綠意,這便是著名畫家徐悲鴻盛贊的“興坪夕照”。
  • 自然地理 城鎮 , 中國地名